3月1日,“青年之声·提升网络素养 助力青少年文明上网”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特约记者 赵伟 邢燕)3月1日,“青年之声·提升网络素养 助力青少年文明上网”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活动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与治理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蔺玉红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齐佳音分别致辞,并与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傅湘玲共同主持了会议。
课题组成员,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蔺玉红(左上)致辞。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院长、 教授齐佳音(右上)致辞。课题组首席顾问、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左下)发言。课题组成员、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傅湘玲(右下)发言。 中国青年网特约记者 邢燕摄
会上,齐佳音介绍了所承担的该社会重大课题的研究背景及进展情况。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副教授邓建高介绍了《生活中的网络安全——中学生网络素养读本》的图书目录、写作思路和关于农村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网络素养教育的调研情况;河海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沈蓓菲作了关于开展困境家庭儿童网络素养研究的专题发言。
针对课题组介绍的上述阶段性研究成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宋彩屏提出了意见建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五支队中队长、北京市妇联副主席、@传说中的女网警博主高媛,北京市网信办网络文化建设处主任科员张振中,首都互联网协会自律发展部副主任张韧,千龙网新媒介素养学院主任、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广涛以及中国青年网、未来网代表等结合各自工作就如何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做了专题发言。
网络素养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也包括伦理道德规范
什么是网络素养?在介绍《生活中的网络安全—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时,邓建高说:“网络素养的提出来源于90年代初的美国,概括地说,不仅包括网民对互联网知识的基本了解,还包括互联网信息搜索、获取的能力。”
课题组成员、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副教授邓建高(左上)介绍了《生活中的网络安全——中学生网络素养读本》的图书目录、写作思路和关于农村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网络素养教育的调研情况。 课题组成员、河海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沈蓓菲(右上)作了关于困境家庭儿童网络素养研究的专题发言。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左下)发言。课题组成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宋彩萍(右下)发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宇初摄
龙广涛说:“网络素养也需要伦理道德规范。学生、家长和老师,要知道互联网安全法、各种法律法规对自己的约束,还要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了解。”同时,他与张振中都提到,千龙网已发布网络素养标准评价体系及其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素养标准十条”。
在青少年群体中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蔺玉红表示,“在网络治理中,网民是参与的重要主体之一。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结交朋友重要的通道,也是他们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在推进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出现了失范的行为,“在网络操作方面,农村青少年不太会用新的网络应用;在网络信息的获取和鉴别方面,存在信谣、传谣行为;在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方面,上网成瘾、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网络安全意识方面,存在被攻击、被骗等行为;在网络伦理道德方面,存在发布或浏览网络色情和低俗信息的行为;网络法规意识方面能力不足则会出现违规甚至出现网络犯罪行为。”同时,她建议,在编写读本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原则,要告诉孩子们安全的上网;要体现出创造性的上网;要告诉孩子们建设性的发言,理性的发言;要体现出有道德的上网。
本文标题:专家呼吁社会多方协同做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